在日本,你怎能不被吉祥物吸粉
它是谁?常年混迹社交群的斗图扛把子们一定对“熊本熊”不会陌生,别看它只是个虚拟角色,人家可是日本熊本县营业部长兼幸福部长,还是铁打饭碗的公务员呢!熊本熊的超高人气甚至让熊本县政府宣布推出一部以它为原型的TV动画,进一步对本土地理、人文特色进行宣传!这等待遇可以说是当地人民的国民萌宠了。
无独有偶,日本NHK电视台形象代表“多摩君”也将迎来自己上任20周年(12月22日)的重大日子,为了表示感谢与纪念,NHK将制作真人版与定格动画穿插的充满梦幻色彩的20周年特别动画为其庆生。
不论是“熊本熊”还是“多摩君”都有一个人们对其共同的称呼——吉祥物,近年来咱们国内也能时常看到渐起的吉祥物文化,比如说2016年春晚的“猴赛雷”?还是南京青奥会的“二胡卵子”?emmmmmm……造型好像是有点一言难尽啊,那咱们还有北京奥运会的福娃们呢!
国内尚且如此,更不用本就盛行吉祥物文化的邻国日本了,真要统计出全日本的吉祥物形象实在是件难事。据不完全统计,日本全国有官方认证的吉祥物就高达1500多个,涵盖了文化、商业、体育等多个领域,船梨精、熊本熊等人气形象更是走出了国门,为正主反哺了不少人气。原先本职只是暖场、活跃气氛的吉祥物们正发挥着难以估量的宣传作用!
如今要探讨吉祥物文化兴起的原因,答案肯定是五花八门的,甚至多数人认为是影响着日本各行各业的二次元可爱(萌)文化使然,但在嘤酱看来个中还有更深层的原因。
在日本文化中,人们对于“共感”是极为重视的,日本人眼中时刻体察周围人的情绪和意志并进行适当的回应,是人际关系中最重要的技能。日语里的“读空气”(空気を読む)和“读不懂空气”(空気を読めない)意思就是在交往过程中察言观色,谨言慎行的做法。
也正因“共感”的存在,日本人对吉祥物这种被同化为人类的形象,也就多了份情感。反观企业和政府机构深谙其道后,会有意将拥有萌系外形的吉祥物和自身形象进行结合,以柔和商业和政治意味,减轻固有的严肃观念。
比如说熊本熊部长在任职期内也曾出现各种各样的“事故”,像是
“熊本熊在大阪出差途中迷了路,下落不明,希望有知道熊本熊消息的人通过Twitter告知县政府。”
“紧急记者发布会熊本熊遗失了两颊腮红,事态非常严重,县政府已成立调查组专门调查此事。”
“熊本熊接受冰桶挑战。”
“熊本熊和船梨精在红白歌会后台打了起来!”
明知道这是政府官员刻意为之,但看到本应时刻维系严肃形象的政府机构,却陪着这只萌熊一同疯玩,莫名就有些开心和感动的小情绪。既然是刻意为之,那这些“事故”的背后,也如熊本县政府所预想的那样,熊本熊迷路事件在当年令整个推特陷入疯狂,遗失腮红事件达成了6亿日元(约合3360万人民币)的广告营销成果,和船梨精打架则成为了当年的年度话题TOP 10……
还有一点值得研究的是,不知童鞋们是否发现,日本吉祥物在造型设计上大多呈现出的是“面无表情”的样貌。就连咱们上面提到的熊本熊,有时候嘤酱也会觉得熊本熊的造型实在有些可怕,面无表情的神情、空洞的眼神,加上两团色差极大的腮红……讲道理!这和竖锯的人偶有什么区别嘛!
像Hello Kitty,和几届吉祥物大赛冠军都称得上是面瘫脸。对于这种现象,日本文化学者青木贞茂曾在著作中提出,多数日本吉祥物对于嘴和表情的描绘都有意进行了省略,这与欧美国家无论“喜怒哀乐”都体现在夸张表情的做法有着巨大区别。
欧美人希望通过塑造另一个具有人类特点的干练形象来激励自己,比如说身为老鼠却养狗的米老鼠。反观日本人却希望吉祥物“在无言之中就能理解自己,治愈自己”,正因为没有表情,每个人才都可以感受到与自己心境相似的表情。就像不同人看《蒙娜丽莎的微笑》会有“似笑非笑”的争论一样,这与日本人所追求的“共感”也是遥相呼应的。
所谓吉祥物,起初不过是人们通过设计吉祥图案用来寄托美好愿景的文化产物,恐怕就连作者本身也不曾预料到有朝一日自己笔下的虚拟角色能为这机械的社会关系带来一丝柔和的人情意味。